表皮囊肿是一种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又名角质囊肿,系毛囊漏斗部的囊肿,囊腔的上皮与毛囊漏斗部上皮相似,囊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所组成,囊内含有角化细胞和鳞屑,临床上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为常见,多呈圆顶形隆起的皮肤肿物,囊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生长缓慢。
病理病因
表皮囊肿[1]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的囊肿,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由多种原因致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成,因此别名表皮包涵囊肿。
常见病因
- 本病由胚胎性异位,或因皮肤损伤(外伤、手术操作等)原因致表皮细胞植入皮下,系真皮内表皮细胞增生、角质物局限性聚集所致;
- 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囊肿形成,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囊内充满角质,呈环层状排列;
- 外伤因素:患者在经历外伤如磕碰、针扎、手术操作损伤等,导致表皮细胞植入皮下,真皮内表皮细胞增生、角质物质聚集导致表皮囊肿;
- 异位胚胎残余:异位胚胎期3~5周时,即在神经沟形成神经管时,含上皮成分的包涵物,在神经管内发生滞留,这些滞留物成为日后发生表皮样囊肿的病理根源。
此外,患者做过盆腔手术,可能导致精子阻止进入子宫,导致异位妊娠,可能诱发表皮囊肿,有慢性输卵管炎,可能导致精子延迟进入子宫,导致异位妊娠,也有可能诱发表皮囊肿。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常发病,多呈圆顶形隆起的皮肤肿物。囊肿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发展缓慢,呈正常皮色,质硬,肿物中央可以有小孔。
典型症状
- 1. 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多发生在头面部、躯干上部。皮损为孤立性皮内或皮下结节,数毫米至数厘米大,紧张隆起,中等硬度,可移动。囊肿皮肤表面光滑,肤色正常或呈淡褐色,多为单发或数个;
- 2. 因外伤导致的表皮囊肿,多发生于掌跖,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皮下组织或较浅部位,略隆起,表面光滑,呈正常肤色,质较硬,可推动;
- 3. 囊肿增大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但跖部的外伤性表皮囊肿可有行走挤压痛,发生于手指的骨内表皮囊肿,患者可有手指肿胀,伴发红、疼痛及触痛。
表皮囊肿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略凸起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质地较韧,触摸时有囊性表现,另外,根据不同类型可能有不同的症状。
检查诊断
医师根据患者症状,及结节大小、数目、颜色、外形、边界及表面情况等特征,即可诊断,明确诊断还需要行病理切片检查等等,具体检查项目由医生初步诊断后再确定。
相关检查
- 1. 医生查体:医师将对患者进行详细查体,包括囊肿的大小、硬度、边缘、颜色、分布、形态、有无凸起或凹陷、有无破溃、是否红肿、是否有脓性分泌物、是否有压痛等;
- 2. 病理检查必要时医师会切取囊肿组织,能够完整切除最好全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式。
表皮囊肿病理检查常表现为:真皮内囊肿形成,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囊内充满角质;如囊肿破裂可引起异物反应,可发现具有急性和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治疗方法
表皮囊肿,常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如需治疗,如为排除恶性肿瘤,解除患者顾忌,或为美容目的等,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尤其对于囊肿较大或生长迅速者也需要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发生炎症反应的非感染性表皮囊肿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加速炎症消退。待炎症消退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若发生继发性化脓性感染则可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切开引流治疗。
手术治疗
- 手术切除:较小的囊肿,经小切口直接切除,疗效快且显著。较大的囊肿,尤其生长迅速者,应及时外科手术切除,常采用经小切口囊肿摘除术,术后肿物常规做组织病理学检査。
- 切开引流:当囊肿内有明显积液、化脓时,则只能切开引流。该治疗主要在囊肿皮肤上直接切开,然后清除囊肿内含物,但是在这种治疗后囊肿经常复发,需要二期再次手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切除时需彻底切除囊壁,可防止复发,当囊肿有炎症时,囊壁非常脆,通常不能完全切除,且易复发,因此患者需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预后护理
绝大部分表皮囊肿患者无需特殊处理,一般不影响生活,部分表皮囊肿需行手术切除,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表皮囊肿基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但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减少对其的刺激、损伤等等,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
日常护理
- 日常应注意减少衣物、鞋袜摩擦皮损,减少其他外来因素损伤囊肿;
- 不去主动刺激、抓挠、摩擦皮损。
建议患者定期检查自身皮损,对于不能确定诊断的应及时就医,进行切除、病理检查,如囊肿不断增大,伴有疼痛、红肿等症状时,应警惕感染的可能,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