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炎的发病率、患病率目前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下肢淋巴管,也可见于上肢淋巴管,淋巴管炎根据发病程度可分为急性淋巴管炎和慢性淋巴管炎,严重者常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及白细胞计数增多,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病理病因
淋巴管炎[1]主要是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也可能是假单胞菌属、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等引起,而且急性淋巴管炎和慢性淋巴管炎的病因不同。
常见病因
- 1. 急性淋巴管炎:一般是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经毛囊、皮肤或软组织的损伤处侵入,形成局部感染病灶,也可来源于手术切口或足部真菌感染以及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 2. 慢性淋巴管炎:常继发于急性淋巴管炎,由于急性淋巴管炎处理不彻底或有反复发生急性感染的病史,原发灶为慢性感染病变也可形成慢性淋巴管炎,亦可发生于结核性或丝虫性感染。
此外,部分因素还会诱发淋巴管炎的发病,如长期吸烟、酗酒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均可能诱发淋巴管炎。
临床表现
淋巴管炎常见于下肢,典型局部表现为病变附近出现红线,有硬肿并有压痛,还可出现皮肤组织增厚,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表现。
典型症状
- 1. 局部表现:浅层淋巴管炎可在病变附近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手指轻压后颜色可消退,局部有硬肿按压可有疼痛;深层淋巴管不出现红线,但患肢可出现肿胀和压痛;
- 2. 炎症扩展至淋巴结周围可使几个淋巴结粘连成团,形成脓肿后可见局部疼痛加重,皮肤转为暗红色,压痛更明显;
- 3. 慢性淋巴管炎:局部主要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增厚,可成为永久性肥厚性纤维样变,出现细长条索状硬块;
- 4. 全身表现:严重者可伴有发热、恶寒、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表现。
严重的淋巴管炎患者还有可能会伴有发热、恶寒、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表现,当出现了以上几类症状时,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检查诊断
如果下肢皮肤出现红线、局部有硬肿,并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怀疑可能为淋巴管炎,此时患者应及时就医,经过相关检查确诊后进行对症治疗。
相关检查
- 1. 体格检查:主要是通过视诊或触诊进行判断,如观察下肢皮肤是否有红线、肿胀等症状,触诊看是否存在压痛,以初步判断此疾病;
- 2. 血常规检查:可根据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感染严重程度,有利于为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 3. 脓液细菌培养:感染严重时形成脓肿,可穿刺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 4. 其他检查:如果考虑有丝虫感染,可以做病原学及血清学抗体检测排除。
深层淋巴管炎需要与静脉炎进行鉴别。静脉炎也可以出现下肢疼痛性肿胀,周围皮肤有灼热感,与深层淋巴管炎的区别主要是其沿着静脉走行分布,可以据此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
淋巴管炎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积极治疗原发性感染,可以正确、足剂量应用抗生素,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做到早治疗早康复。
一般治疗
除急性期或炎症严重外,多鼓励患者经常活动。平时要避免脚气感染及丝虫病感染,如出现感染需要及时治疗。局部肿胀者可以适当热敷,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药物治疗
- 1. 淋巴管炎的用药往往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不得自行选用。若有原发感染,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 2. 未形成脓肿时一般先行抗生素治疗,常应用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还可以应用磺胺类药物;
- 3. 局部可用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有助于缓解症状。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预后护理
淋巴管炎经过积极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预后通常良好,早期治疗病情通常不严重,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感染,则会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生活管理
- 保持饮食清淡,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海虾、蟹等发物;
- 对需行脓肿切开引流者,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 皮肤瘙痒时要避免搔抓,以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
- 可以充满暴露患处,避免碰撞。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劳累。
预防措施
- 避免四肢皮肤因为外伤而受损,阻断细菌侵入体内的途径;
- 积极治疗足癣、疖肿等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免继发淋巴管炎;
- 如皮肤出现破损,需要注意及时清洁,避免引起感染;
- 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 既往反复淋巴管炎者,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家属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居住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对于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以免导致耐药性,服药期间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