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Pruriginosa,EBP)是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的一种罕见临床亚型,故又称痒疹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最早于1994年由McGrath等人首报。
痒疹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Pruriginosa,EBP)是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的一种罕见临床亚型,故又称痒疹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最早于1994年由McGrath等人首报。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Epidermolysisbullos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表现为皮肤非常脆弱,因日常的轻微摩擦而反复发作水疱,大约5万个新生儿中会有一个患EB,所有种族都会患EB,并且男女比例相同。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可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主要由编码皮肤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达20个,不同类型的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致病基因不同。
临床表现为身体容易摩擦的部位,如手部、肘关节、膝关节及足部,甚至全身出现水疱或大疱,可有糜烂或溃疡,口腔咽喉部黏膜发生水疱或溃疡,会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水疱愈合后,可有皮肤色素异常、瘢痕或皮肤萎缩,本病患者皮损及皮损愈合部位发生皮肤癌的概率也相应增高。
尽管EB无法彻底治愈,但很多只要积极治疗就可以缓解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逐步减轻,到后期,只需要很少治疗或完全不需要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为:防止感染,保护皮肤免受摩擦,如有摩擦引起的水疱,需要及时用碘酒清洗消毒,如果有严重水疱患者,则建议送医院治疗。
瘙痒程度严重者,可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防止搔抓造成皮肤进一步损伤,常用药物有盐酸西替利嗪片等,但要注意可能会出现头痛、嗜睡、口干等副作用,对盐酸西替利嗪过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盐酸西替利嗪,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偶尔会出现局部灼热、瘙痒或过敏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