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无虹膜(congenitalanirdia,AN)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虹膜发育不良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眼组织畸形,于1819年由Barrata首先报道,目前认为,其发病率大致为1/10000~1/50000。AN常有家族史,有多达连续四、五代发病的家系报道,提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较高(84%)。
先天性无虹膜(congenitalanirdia,AN)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虹膜发育不良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眼组织畸形,于1819年由Barrata首先报道,目前认为,其发病率大致为1/10000~1/50000。AN常有家族史,有多达连续四、五代发病的家系报道,提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较高(84%)。
国内有些报道显示:27个家系103例,患者子代132人中72人发病(54.6%),外显率为100%,目前尚无治愈先天性无虹膜疾病的有效方法,所以,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于预防无虹膜症的形成至关重要。
先天性无虹膜属于发育性疾病,大多数病例都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少部分为散发病例,属于隐性遗传病,而且还有可能伴发角膜浑浊、白内障等。
先天性无虹膜[1]具有复杂的表型异质性,除虹膜组织缺如或缺损外,常伴有其他眼组织的结构异常,累及角膜、小梁网、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由于病变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受累部位不同,不同患者个体间的视功能状态变异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家系的患者之间也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本病通常为双侧性,肉眼检查几乎看不到虹膜组织,但实际上并非完全没有虹膜,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看到在前房角深部的虹膜残根,由于虹膜缺如,在大部分患者眼内可直接看到晶状体边缘与悬韧带,本病常伴有黄斑发育不良,所以患者视力往往很差,通常无法矫正,并有眼球震颤和畏光症状。
AN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AX6基因是AN的主要致病基因,PAX6基因是一种同源盒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3上,有17个外显子,其mRNA大小为2341bp,编码含422个氨基酸的转录调节蛋白。
该转录因子通过DNA结合域识别其他靶基因,通过转录激活域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PAX6基因在眼、鼻、胰腺和中怄神经系统的发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功能域出现的突变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无虹膜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PAX6基因突变引起,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后代有50%的可能患病,少部分为散发病例,属于隐性遗传病。患者在进行生育的时候最好就是采用三代试管阻断这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