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又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它是跟月经相关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月经异常和不孕,除此之外,囊肿可以逐渐增大,有的时候会在经期或者最后发生破裂,但是很少发生恶变,所以巧克力囊肿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排除恶变,建议患者在医生的诊断下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式。
巧克力囊肿又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它是跟月经相关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月经异常和不孕,除此之外,囊肿可以逐渐增大,有的时候会在经期或者最后发生破裂,但是很少发生恶变,所以巧克力囊肿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排除恶变,建议患者在医生的诊断下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式。
妇科疾病中巧克力囊肿特别多发,该病累及到女性的生活,产生严重的痛经症状,甚至会波及到月经周期,所以每一位女性需要关注身体变化,将巧克力囊肿了解透彻,身体发病后积极展开治疗工作,尽早处理可降低危害性。
巧克力囊肿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形成存在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囊肿内容物通常呈咖啡色,黏稠如糊状,像巧克力样,因此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囊肿可以是一侧的,也可以是双侧的。
囊肿可以逐渐增大,有时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破裂,很少发生恶变。本病虽然是良性病变,但是却具有浸润、破坏周围组织、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
流行病学
卵巢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累及的器官,本病在妇科中比较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多见于25~45岁生育年龄妇女,发生率为10%~15%,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生育多者,通常认为绝经后妇女罕见。
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没有单一的理论可以解释其发生。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还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月经状况、避孕措施、环境因素等是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
免疫因素
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就像一种异物,会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动员出大量的免疫细胞来消除。假如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无法将位于宫腔外的子宫内膜细胞消除,或者将异位的子宫内膜当成自身组织而不进行清除,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1]。
患者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症状特征大多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有25%患者无任何症状。
急腹痛多发生在经期前后或经期,部分可发生在排卵期,破裂前多有性生活或其他腹压增加的情况。
月经异常
患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等月经异常的表现。这些症状可能与卵巢病变、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等有关。
巧克力囊肿严重威胁女性的生殖健康,因此一旦出现痛经、月经异常等疑似本病的症状时,需及早到医院就诊。大的囊肿破裂时可突然出现剧烈腹痛,需紧急就医。
医生根据患者相关病史、症状及结合妇科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需做腹腔镜、组织病理学等检查。
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了解情况,患者可提前准备:
本病会和卵巢恶性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腺肌病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卵巢恶性肿瘤
患者早期一般没有任何症状,有症状时多出现持续性腹痛、腹胀,病情发展快,一般情况差。血清CA125和人附睾蛋白4的水平多显著升高。超声检查显示包块为混合性或实性,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可鉴别。
盆腔炎性包块
多有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盆腔感染史,在子宫一侧或双侧可摸到粘连性的包块[2]。患者可有腰骶部胀痛或痛经及不孕,但其痛经较轻,不会逐渐加重。平时也可有下腹部隐隐作痛,可伴有发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抗生素治疗有效。
子宫腺肌病
痛经症状与巧克力囊肿相似,但多位于下腹部正中且疼痛更加剧烈,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经期检查时,子宫触痛明显,该病常与内异症合并存在。
治疗的根本目的是“缩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的要求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期待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联合治疗等: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卵巢功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
是一类抗炎、解热、镇痛的药物,可用于缓解病变引起的轻微腹痛或痛经,但是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偶尔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长期应用者需警惕胃溃疡的可能。
激素类药物
1、口服避孕药
是最早用于治疗本病的激素类药物,适用于轻度患者。通过长时间服用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即临床上的“假绝经疗法”。常用低剂量高效孕激素和炔雌醇复合制剂,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需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2、孕激素
常用的药物有醋酸甲羟孕酮、甲地孕酮或炔诺酮等,以及地诺孕素等类孕激素药物,其不良反应有恶心、轻度抑郁、水钠潴留、体重增加及阴道不规则点滴出血等。患者在停药数月后痛经可缓解,月经可恢复。
3、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如米非司酮,其不良反应轻,无雌激素样影响,也没有骨质丢失的危险,但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4、孕三烯酮
也是一种假绝经疗法。与达那唑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较小,对肝功能影响较小且可逆,用药量少、方便。
5、达那唑
适用于轻、中度痛经明显的患者。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潮热、乳房缩小、体重增加、性欲减退、多毛、痤疮、皮脂增加、肌痛性痉挛等,患者一般都能耐受。
因为本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因此有肝功能损害者不宜使用,也不适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者。
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可以使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此疗法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雌激素状态导致的潮热、阴道干燥、性欲减退和骨质丢失等绝经症状,但停药后多可消失,骨质丢失通常需1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使用期间应监测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于30pg/mL且患者出现低雌激素症状时可补充雌孕激素以及钙剂,以减轻副作用,维持雌激素在治疗窗(30~45pg/mL)内。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手术方式
有经腹和经腹腔镜两种途径的手术,腹腔镜创伤小、手术恢复快,术后较少形成粘连,现已成为最佳的处理方式。目前认为腹腔镜确诊、手术+药物治疗为金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年轻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需要切净或破坏所有可见的异位内膜病灶,并进行分离粘连、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但会保留子宫和一侧或双侧卵巢,至少保留部分卵巢组织。术后复发率40%。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
症状明显且无生育要求的45岁以下患者多选择此种手术方式。手术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或部分卵巢,术后复发率约5%。
3、根治性手术
适合45岁以上、症状重或者经保守手术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医生会将子宫、双附件(双侧输卵管和卵巢)切除。术后不用雌激素补充治疗者,几乎不会复发。
4、缓解疼痛的手术
对于顽固性痛经患者如果多次药物治疗无效,医生可能采取宫骶韧带切除术和骶前神经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案缓解疼痛。但由于该手术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以及手术的风险高,目前已经不再是治疗内异症相关疼痛的主要术式。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可能会出现伤口感染、轻微出血或伤口周围有淤伤,严重者可能出现器官的损伤(如子宫穿孔)、腹部严重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对于不孕的患者,可到辅助生殖科进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包括超促排卵(COH)-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除根治性手术外,本病复发率较高。复发率与病情轻重、治疗方法、随访时间长短及统计方法有关:
巧克力囊肿有恶变的可能,有文献报道其恶变率为0.5%~1%。本病有恶变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的风险。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留心自身症状,病情进展或有复发倾向者应及时就医。长期用药者,还需注意观察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出现。
该病预防的作用有限,但是通过及时生殖道异常的疾病、口服避孕药、定期锻炼等,可能会降低发病风险。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温水浴和热敷下腹部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疼痛,但长期应用热敷可能在腹部皮肤留下暗褐色素沉着,影响局部美观。
日常生活管理
日常病情监测
如果症状复发或者囊肿再次复发,患者应遵医嘱每3~6个月接受1次随访。
医生会重点随访症状控制情况、生活质量、囊肿情况、有无药物副作用、卵巢囊肿良恶性质的监测等。
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盆腔超声检查、卵巢肿瘤标志物、卵巢功能等,对于连续使用GnRH-a6个月以上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测定骨密度。
特殊注意事项
若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约40%,因此术后宜尽早妊娠或遵医嘱使用药物以减少复发。
由于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多因素起作用,预防作用有限。针对发现的某些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减少本病的发生。
及时治疗原发病
及时发现并治疗先天性生殖道畸形、闭锁、狭窄和继发性宫颈粘连、阴道狭窄等,避免经血流出不畅。
药物避孕
口服避孕药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对有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选择药物避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