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女性多于男性,亚洲人多于白种人,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5岁门诊患者发病率为12%,8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为20%,我国尚缺乏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形成原因
本病病因较为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皮肤干燥,此外,药物和衣服刺激、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某些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神经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瘙痒,所以这个形成原因是比较多样的。
内在因素
- 皮肤干燥:是全身性瘙痒症最常见的病因,老年人皮肤老化、皮脂分泌减少可引起皮肤干燥;频繁洗澡,或洗澡时水温过高,或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是导致的皮肤干燥的原因之一;空气过于干燥也与皮肤干燥有关;
-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激动、恐惧、忧郁、神经功能障碍或病变等;
- 全身性疾病及其他疾病:肾病、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淋巴瘤、白血病、阻塞性肝胆疾病、干燥综合征、真红细胞增多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结缔组织病、其他恶性肿瘤等可引起全身性瘙痒;阴道滴虫病、阴道真菌感染、淋病、宫颈癌患者可出现外阴瘙痒;痔疮、肛裂、息肉等可导致肛周瘙痒;
- 内分泌障碍:在怀孕期间,一些女性会出现皮肤发痒,一般在产后消失;月经紊乱也可引起女阴瘙痒,寄生虫感染蛲虫感染、疥疮等;
- 药物因素:吗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镇痛剂、维生素B、氯喹和磺胺类药物等均可引起瘙痒,过敏因素接触致敏的植物、花粉等都可引起局部皮肤瘙痒。
除了内在因素,还有很多的外在因素,比如被褥太热、突然受热或遇寒都有可能引起瘙痒症发作,还有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清洁性化妆品等可能会刺激皮肤并引起瘙痒,还有接触消毒剂、杀虫剂、去臭剂、染料等刺激物也易出现瘙痒。
症状表现
瘙痒症[1]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的瘙痒,瘙痒处没有原发的皮肤病损,抓挠过后皮肤可出现抓痕、血痂,进而诱发皮肤感染,一旦有这些表现很有可能就是这个疾病,应该认真对待。
- 瘙痒的部位:全身性瘙痒患者,一开始就出现全身表现,或由一处瘙痒扩展到全身,局限性瘙痒好发于外阴、肛门周围、小腿和头皮;
- 瘙痒的特点:患者有烧灼感,或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全身性瘙痒的瘙痒程度可不同,常为阵发性瘙痒且在夜间加重,局限性瘙痒为局部阵发性剧烈瘙痒,每次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 瘙痒处皮肤改变:发痒的皮肤最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抓挠后可能会引起皮肤破损,形成血痂、色素沉着或减退,进而继发感染,如疖、毛囊炎、淋巴管炎等,后期可能会遗留瘢痕。
所以说出现以下几点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瘙痒持续两周以上没有缓解,瘙痒严重,影响学习、工作或睡眠,还有就是突发性瘙痒,难以自行找到病因,全身性反复发作的瘙痒就应该立刻前往医院。
检查诊断
出现相应的皮肤损害,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咨询,医生可能会询问一些问题来了解病史,比如瘙痒症状开始的时间,瘙痒的位置,是全身性的还是某一特定部位瘙痒,瘙痒是一直持续存在还是反反复复出现等等问题。
相关检查
- 1.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缺铁性贫血;甲状腺、肝肾功能检查可以判断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是否异常;
- 2. 结肠镜检查:检查时医生会通过结肠镜向肠腔内注入一定量气体便于观察,检查过程中被检查者可能有不同程度胀痛或牵拉的感觉;
- 3. 阴道分泌物检查:有助于鉴别真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性瘙痒。
瘙痒症如果出现继发性皮肤损害,需要与虱病、慢性湿疹、疥疮、慢性单纯性苔藓相鉴别,虱病可有全身瘙痒,但是主要在头部及阴部,检查可寻到虫卵及成虫,有传染性,慢性湿疹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等。
治疗方法
医生会针对瘙痒症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糖尿病、肾炎或黄疸,纠正慢性便秘,精神紧张者应放松心情,适当休息,同时医生会开一些缓解瘙痒的外用或口服药物,可能辅以光疗、熏蒸等。
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 低PH的清洁剂、润滑剂、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辣椒碱、含薄荷或樟脑的乙醇制剂等,可以减少皮肤刺激和瘙痒感;
- 外用表面麻醉剂:如利多卡因乳膏,有抵抗瘙痒的作用。外用抗组胺药:如5%多塞平软膏;
- 外用免疫抑制剂:如吡美莫司、他克莫司;
- 外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外用、局部涂擦可有效缓解瘙痒症状。但需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局部皮肤萎缩和干燥。
口服或肌内注射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如异丙嗪,可以缓解瘙痒;
-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瘙痒;
-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阿米替林可控制瘙痒;
- 抗癫痫和抗焦虑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对部分患者有效;
- 性激素:适用于老年性瘙痒症患者,男性可肌肉注射丙酸睾酮或口服甲基睾酮,女性可服己烯雌酚或肌肉注射黄体酮;
- 复合维生素B、核黄素、烟酸或烟酰胺:尤其适用于冬季瘙痒的患者。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可用于全身性瘙痒症,曲安缩松、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龙等药物作局部封闭对于局限性瘙痒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中医
中药内服
- 1. 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平肝,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 2. 风热血热证:以清热疏风,凉血止痒为治疗原则,方用消风散加减;
- 3. 湿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成药口服
- 1. 防风通圣颗粒: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
- 2. 肤痒颗粒:祛风活血,除湿止痒,适用于风热证;
- 3. 疗癣卡西甫丸:清除碱性异常黏液质,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
其实瘙痒症的治疗还有光疗,将瘙痒的皮肤暴露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下,通常会进行多次治疗,直到瘙痒得到控制。包括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补骨脂素联合使用长波紫外线(PU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