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三阳”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其中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小三阳”患者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病毒阴性的小三阳,其二是病毒阳性的小三阳,病毒阳性小三阳的危害越来越受到肝病专业医务者的重视。
疾病病因
感染乙肝肝炎的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具体的疾病病因如下所示:
-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抵抗性,70%的酒精消毒无法灭活该病毒,但高温、次氯酸钠、漂白粉等化学消毒剂可以破坏乙型肝炎病毒的包膜,使其失去感染性,可用于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
- 血液、体液传播:除了经输血及血制品之外,刺伤、注射等微量血液也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体液,如唾液、乳汁、精液、分泌物等直接进入体内或者接触破损的皮肤、黏膜也可造成传播;
- 日常密切接触: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呈现出家庭聚集现象,所谓的“日常密切接触”,可能是因生活中不注意导致微小的创伤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经血液传播的形式,可能通过共用牙刷、剃须刀传染,而非通过消化道、呼吸传染;
- 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分为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和分娩之后感染。胎儿在子宫内被感染的概率约为5%,在分娩时母体的病毒可以通过新生儿微小伤口感染婴儿,出生后母亲可能因乳头破损通过乳汁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 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也检出病毒,其配偶相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慢性肝炎,而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休系统时,以及在大量炎症因子参与下,可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即发生重型肝炎。
典型症状
大部分乙肝小三阳患者并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乏力、发热、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肝疼等表现,也可出现黄疸;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症状。具体症状如下:
-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感觉上腹部不适,可伴随有呕吐,一般情况下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右侧上腹部不适:为肝脏体表区域,患者可能感觉此处有钝痛、胀痛等疼痛不适感;
- 面色暗沉:也称肝病面容,患者肝功能异常时,面色暗沉无光泽,皮肤粗糙干燥,称为肝病面容;
- 肝掌:手掌大、小鱼际部位,即拇指、小指下方的部位出现片状充血,或出现红色斑点、斑块,压之变白;
- 蜘蛛痣:肝功能异常时,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类似“痣”的结构,其中心为一红点,周围可观察到呈放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如同蜘蛛,按压中心红点后消失;
- 黄疸:患者肝脏损伤后典型症状之一,患者的巩膜(眼白),皮肤出现黄染的现象,一般眼白发黄更为明显、更易被发现;
- 尿液发黄:也是肝脏损伤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小便颜色变深。
慢性HBV携带者多表现为无症状,常处于免疫耐受期,除了为“大三阳”及病毒检测阳性,其它生长指标甚至病理指标均为正常,对于携带者的研究也表明,有少部分携带者虽然肝功正常,但疾病仍然呈现进展过程,亦能进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及时进行干预。
相关检查
若医生怀疑患者为乙肝小三阳时,需根据乙肝五项检查进行初步判断,此外医生将进行HBVDNA等检查判断患者感染情况及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并通过多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患者乙肝病情状态。具体如下:
实验室
-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HBsAg、抗-HBe、抗-HBc阳性则为乙肝小三阳。HBsAg和抗-HBs:HBsAg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标志,HBsAg阳性表示检测者为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慢性HBsAg无症状携带者也可持续阳性;
-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是病毒感染、复制、血液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乙肝小三阳患者应进行该项检查,若HBVDNA为阴性,提示病毒无复制,是预后较好的标志,若小三阳患者HBVDNA为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活跃,需引起重视;
- 血、尿常规:作为较常规的辅助检查有一定区分肝炎程度和指导治疗的意义,如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会正常或略微升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会相对的增多,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能升高,肝炎肝硬化且出现脾功能亢进时可能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尿常规中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影像学
- 超声检查:是肝脏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帮助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各种原因导致的黄疸,对于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也可观察肝脏表明、血管、脾脏、胆囊是否存在异常;
- CT、MRI:应用价值与B超类似,灵敏度更高,但价格更为昂贵。
患者治疗前后和治疗中,应定期(一般3~6个月)复查病情,监测疾病变化。少部分患者使用治疗乙肝的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且不同患者耐受性不同,因此用药后一旦出现不适,请及时就诊,以便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措施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小三阳患者若病毒复制不活跃,肝功能正常,通常无需进行药物治疗,但若小三阳患者体内病毒复制仍活跃,肝功能出现损伤,则需要进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具体有以下这些药物:
- 核苷类似物: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HBeAg血清转换后应再用药一年以上(总疗程不能少于3年),对于肝硬化患者,应长期使用。 此类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替比夫定等;
- 干扰素-α(IFN-α):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适合处于活动期、年轻、女性、HBVDNA低的肝炎患者,但若胆红素过高、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则不宜选择IFN-α;
- 抗炎保肝治疗:水飞蓟素制剂、甘草酸制剂[1]、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等作用,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但该类药物不宜多种联合;
- 抗纤维化治疗:目前达成较多共识的是丹参等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γ-干扰素体外研究中也有抗纤维作用,但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大部分乙肝小三阳患者病毒复制并不活跃,若患者肝功能正常,无需进行治疗,遵医嘱按时复查即可。若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病毒发生变异复制活跃,则应进行抗病毒、保肝等一系列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应充分休息,合理饮食,辅以保肝药物等治疗措施,同时应避免饮酒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日常护理
慢性肝炎的特点就是反复出现肝脏炎症的加重和缓解,因此要根据肝脏功能的状况来调整饮食方案。由于慢性肝炎的缓解期肝功能检查接近正常,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此时应该进行有效的日常护理,具体如下:
- 饮食:饮食应健康均衡,补充能量、蛋白质,但应避免暴饮暴食,控制糖与脂肪的摄入,患者应严格禁酒,减轻肝脏负担及肝损伤;
- 运动:适度运动可以增强抵抗力,运动建议以低强度运动为宜,时间不宜过长,不应感到过度劳累,但病情较重患者建议应卧床休息;
- 情绪心理:精神因素也是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若该病对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困扰,可与医生或家属沟通交流。
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助于乙肝小三阳患者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康复。 此外,家属及陪护人员应注意检查自身是否有乙肝抗体,及时接种疫苗并注意自我防护。若妇女乙肝患者已经怀孕,应告知医生,以便采取合理的方式尽量避免新生儿感染。